5月22日,記者驅車沿著新鋪的柏油馬路駛進和田市肖爾巴格鄉巴什阿曲村,看到干凈整潔的道路上幾乎沒有一片落葉,兩邊花圃里的玫瑰花開得正盛,道路兩邊的房子統一粉刷成了紅色,紅紅的院墻仿佛在訴說著巴什阿曲村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的故事。三三兩兩的老人在家門口聊著天,笑容在陽光下綻放得格外燦爛。
說起二十多年前的巴什阿曲村,那可是附近出了名的貧窮村,大部分家庭都是土坯房,村里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土路,村民要想去巴扎只有坐毛驢車。村民阿卜都熱合曼·阿卜杜拉說:“我記得小時候家里也有一頭小毛驢,每次趕巴扎我都舍不得騎它,有時候就坐附近村民的毛驢車一起去,當時村里的路經常是連毛驢車都走不通。”
記者同阿卜都熱合曼在村里轉了一圈發現,村里的每個巷道都是柏油路了。平整的路面、筆直的防滲渠、明亮的路燈,還有來往的小汽車,讓記者對巴什阿曲村的變化感慨萬千。走著走著,阿卜都熱合曼把記者帶到了他家里,剛推開大門,映入眼簾的就是葡萄架下寬敞的院子里停著一輛小轎車。走進房子,廚房收拾得干干凈凈,天然氣、自來水、電飯鍋等一應俱全,過道上還有一個三開門的大冰箱,里面放滿了蔬菜水果、飲料、蜂蜜等。阿卜都熱合曼說:“現在村里通了公交車,每家每戶基本都有電瓶車,有的甚至還有高檔小汽車,坐著毛驢車趕巴扎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。”
村里71歲的老人布威海麗且姆·馬木提在巴什阿曲村長大,親歷家鄉的諸多變化,現在的幸福生活放在她小時候那是想都不敢想的。布威海麗且姆對記者說:“小時候家里很窮,住的是土房子,沒有床只能睡在地上,吃的是沙棗糊糊,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頓飽飯。”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實施后,如今的巴什阿曲村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,大家已經不滿足于吃飽,開始追求怎樣吃才能吃好,吃出健康。布威海麗且姆一邊擦拭著幸福的淚水一邊說:“現在,我年齡大了基本不做飯,想吃什么就讓兒媳做,兩個兒子都在開出租車,收入挺好的。如今只要村里搞活動我都會參加,昨天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我也去了,玩得特別開心。”
近年來,巴什阿曲村在“訪惠聚”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,立足自身實際,堅持規劃先行、合理布局,量力而行、盡力而為,因地制宜發展致富產業,種植蔬菜、養殖家禽牲畜,有效提高閑置土地利用率,鼓勵村民外出就業或就近就地就業,取得了良好成效。巴什阿曲村雖然人均耕地只有0.3畝,但村里早在2016年就摘掉了貧困帽,村民都在為家里的幸福生活奮斗,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。